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

鄭中信/2011/08/13/高雄/高雄歷史博物館-1

鄭中信/2011/08/13/高雄/高雄歷史博物館-1

逛著高雄市歷史博物館,一樓左側正在展示著客家婚禮習俗的文物,有一位年莫約七十歲的女性義工,很「歡喜」的說著一切有關嬰兒的相關物品,尤其面對著帶著小孩、嬰兒參觀的家庭,她的笑容更加燦爛。我想,對這位長者來說,所有的三、四十歲新生代家長,應該與她的孩子差不多年紀,也會被當成孩童看待。已經成年的孩童,帶著新生的孩子,不僅僅是血緣、宗族的延續,同時也象徵著意志、文化的繼承。對於長者來說,面前這些「可見」的傳遞,應該有著莫大的幸福感。

因此,當「可見」的新生殞落,直接衝撞著血緣延續、文化傳承的期待,其中所隱含的哀傷會更加劇烈。這讓我想起馬躍‧比吼(2011)《山裡的微光》中〈不想打的電話〉(網址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h7faiRV6WY),面對著緩慢的災後重建工作,原住民因為醫療資源、連外道路的困窘,被迫面對孩童的生命消逝。原住民的災後困境,比羅大佑(1983)〈未來的主人翁〉(網址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WaQKda4uQE)所預告的歌詞內容......更加艱困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