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

楊安鈺/20140528/南投/埔里(索居生活)

楊安鈺/20140528/南投/埔里(索居生活)




陳芳/20140528/南投/埔里(索居生活)

陳芳/20140528/南投/埔里(索居生活)




鄭中信/20110813/高雄/高雄歷史博物館(牆堵)

鄭中信/20110813/高雄/高雄歷史博物館(牆堵)



鄭中信/20110729/高雄/幾米世界的角落特展-1

鄭中信/20110729/高雄/幾米世界的角落特展-1

我喜歡和妳一起看展覽,有妳參與的展覽,已經不再是畫面呈現的視覺感受,妳總是能夠發現人群中的有趣對話,發現人跟作品的互動。

妳說在「珠網中的孩童淚滴」,看見媽媽要兩個女兒站在作品旁邊,展現悲傷的表情,模擬「孩童淚滴」的情境。小孩們努力的揣摩,卻仍然呈現笑容,只好用手遮住眼睛,假裝哭泣的樣子。

妳說在「生命猶如一場燦爛的馬戲盛宴」,看見一群國中朋友,趴在地上奮力的在作品周圍爬行,只為了尋找適合的拍照角度與最強的光源。在歡樂的情境中,看見年輕朋友的朝氣。

妳說在「安達曼海的奇幻旅程」,聽見一群高中朋友的有趣對話。有一個女孩感性說出「我想我開始愛上幾米了」這句話的當下,正巧一群國小朋友衝進展區,大聲的鼓譟遊戲,男孩接著女孩的話說「我想我開始討厭小孩了」,話語和情境銜接得恰到好處,讓妳笑了出來。

妳說在「他們常常這樣渡過一個幽靜的下午」,到處都有稀奇古怪的昆蟲、動物,各個造型奇特、材質精緻。為了不要錯過任何一隻,妳努力的尋找,並告訴不斷拍照的我。這樣的互動情境,彷彿回到去年鳥松濕地公園的生態拍攝。

還有...還有很多......,妳的觀察力如此豐富,妳所看見的、聽見的故事,已經遠遠超越了展覽作品的內容了。





鄭中信/20051120/屏東/枋寮漁港

鄭中信/20051120/屏東/枋寮漁港



鄭中信/20140429/台北/凱達格蘭大道(反核活動)

鄭中信/20140429/台北/凱達格蘭大道(反核活動)



鄭中信/20130127/高雄/高雄美術館(藝術月光)

鄭中信/20130127/高雄/高雄美術館



鄭中信/20091025/桃園/重陽節慶

鄭中信/20091025/桃園/重陽節慶

過年、清明、重陽是客家族群祭祖、敬老的三大重要節日。對我來說「逝者已矣」,不在人間的先人已成追憶,每年祭祀的宗族群聚,共同以崇敬的心情敬拜,便可與之遙相對應。而仍然存於人間的長輩,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表達敬意,重陽敬老的意義,對我更為重要。在宗族的重陽習俗中,家中若有長輩過七十生日,那年重陽便會殺豬祭祖,並於祭祀之後,分配豬肉於各戶親戚分享喜悅。同時,各戶人家也會準備「發粄(發糕)」、「粄圓(湯圓)」、「粢粑(麻薯)」甜點與他人分享。重陽聚餐一團和樂,時常聽見甜點製程的交流,親戚之間的噓寒問暖。在餐會過程中也會發放敬老金、獎學金等等,敬老的同時,也鼓勵學生晚輩積極向學,倫理傳承的意義豐厚(這些都是我的年少記憶了)。當主事的長輩過世,接連數年光景,和樂氛圍早已改變,許多的習俗已成形式,在拍下這張照片時(2009/10/25),心情百般複雜,一方面高興熟識的長輩依然健康,一方面卻已經嗅不出過去分享喜悅的氣氛。



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

鄭中信/20130812/高雄/逍遙園

鄭中信/20130812/高雄/逍遙園




鄭中信/20121114/高雄/高雄美術館(生物島嶼)

鄭中信/20121114/高雄/高雄美術館(生物島嶼)




鄭中信/20100116/高雄/高雄駁二勞工博物館

鄭中信/20100116/高雄/高雄駁二勞工博物館

我在網路的年代中成長,習慣使用e-mail進行書信往來,習慣使用各類的網路工具,與朋友、同事互通訊息,私領域與公領域被迫的跨界,累積了上百人的好友名單,也不知不覺的堆積了空虛。因為工作需要,我必須長時間與電腦為伍。在冷氣房裡,不需要付出汗水,在電腦桌上,始終有杯咖啡。在令人稱讚的職業中,指派文件不斷的像沙漏般,沈穩的從FTP下載,每天唯有在沒有日夜交替的時間中輪轉,資料才能如期的回傳。在網路的工作場域中,付出了眼角膜發炎、手臂無法高舉的代價,擁有了長輩們所不能理解的職業傷害。

我雖然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出生,卻只知道父母在工廠中熟識,對於那個工、農、兵積極勞動,腳踏車、摩托車充斥街道的時代,記憶十分的陌生。通過長輩的經驗口述,以及無數個勞工影像、報導、文物中,傾聽、觀看有如傳奇的故事,嘗試建構汗水勞動的歷史,理解那一段工業與農業發展的歷程。在堆砌的時代記憶中,試圖接近那樣的生命經驗,想像著薛西弗斯的巨石,真實、具體的存在,緩慢而沈重的在身後滾動,在無數個疲憊的晝夜之後,留下殘缺、滄桑的身體。

但是,訴諸於他者與想像所詮釋的過去,我無法確定,究竟存有多少虛構。我對於過往時代的不解,正如長輩對於網路的陌生,在不同的生命經驗中,建構著屬於自己的年代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