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

鄭中信/20100116/高雄/高雄駁二勞工博物館

鄭中信/20100116/高雄/高雄駁二勞工博物館

我在網路的年代中成長,習慣使用e-mail進行書信往來,習慣使用各類的網路工具,與朋友、同事互通訊息,私領域與公領域被迫的跨界,累積了上百人的好友名單,也不知不覺的堆積了空虛。因為工作需要,我必須長時間與電腦為伍。在冷氣房裡,不需要付出汗水,在電腦桌上,始終有杯咖啡。在令人稱讚的職業中,指派文件不斷的像沙漏般,沈穩的從FTP下載,每天唯有在沒有日夜交替的時間中輪轉,資料才能如期的回傳。在網路的工作場域中,付出了眼角膜發炎、手臂無法高舉的代價,擁有了長輩們所不能理解的職業傷害。

我雖然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出生,卻只知道父母在工廠中熟識,對於那個工、農、兵積極勞動,腳踏車、摩托車充斥街道的時代,記憶十分的陌生。通過長輩的經驗口述,以及無數個勞工影像、報導、文物中,傾聽、觀看有如傳奇的故事,嘗試建構汗水勞動的歷史,理解那一段工業與農業發展的歷程。在堆砌的時代記憶中,試圖接近那樣的生命經驗,想像著薛西弗斯的巨石,真實、具體的存在,緩慢而沈重的在身後滾動,在無數個疲憊的晝夜之後,留下殘缺、滄桑的身體。

但是,訴諸於他者與想像所詮釋的過去,我無法確定,究竟存有多少虛構。我對於過往時代的不解,正如長輩對於網路的陌生,在不同的生命經驗中,建構著屬於自己的年代記憶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